卷外语的老板娘们
对六十多岁的杨丽萍来说,新的一天是从英语晨读开始的。早上8点半,义乌商贸城二区29号门中庭,已经站满了五六十位来学英语的人。
当天的主题是“pressing for payment”,即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“催款”。台上的老师拿着话筒领读,“cooperate是合作,如果是中东的老外,可以换成更简单的work。”台下的朗读声一阵一阵,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张A4纸,神情认真。如果仔细观看,会发现这当中除了零星几位男士外,大部分都是女性。
▲张吉英向两位埃及客人介绍店里的伞。
每一款伞都有四种不同的花纹,那些被挑选的伞,在走廊上全部撑开。“Hello,my friend, many cartoons”,雨伞丛中的张吉英指着那些图案。两位客户最后选定了两个款式,决定各买600件。“Next time big order!”告别之后,张吉英还把她和两位客人的合照分享到了抖音。
在义乌做翻译的丁力宝经常带着外商来采购,几乎进入的每一家店铺,总有热情的老板娘递上名片。丁力宝对义乌老板娘的印象是,“身上都有一股闯劲。”他一直记得,在一个卖鞋子里的商铺里,老板娘为了挽留他们,着急地抽出样本图往前递的样子,眼睛里是极为恳切的神情。
商贸城的运转规则简单而直接,在价格和订单面前,所有人都是平等的。女性由此获得了更多“闯一闯”的空间。义乌商城集团的张利说,义乌的生意模式一般是女性在前端,负责店内的销售、接单;男性在后端,负责工厂、供应链、送货等工作。